蒸功夫

蒸是一种很常见的烹饪方法,通常是把食材放在器皿中,再置于蒸具或设备中,利用热力把水加热成蒸汽,以蒸汽加热烹熟食材的过程。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,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的炎黄时期。当代料理中蒸已不仅仅运用在中式料理中,有了蒸烤箱、微波炉、电蒸箱等设备的助力,在各国料理中都可见“蒸”的身影。本期食物对话,就让我们一同来切磋“蒸”功夫。

Driscoll延续上一期用到的黑蒜这一食材为鹰嘴豆泥调味,并搭配核心食材紫甘蓝做了一款素食料理;Lulu用鱼露、柠檬汁、大蒜和辣椒调制成nuoc cham sauce,搭配四季豆和粉丝做了款东南亚风味的蒸鱼;同样做了蒸鱼料理的巴巴,用青花椒、蒜片与干辣椒炸香做成“香辣油”调味,并放入新鲜藿香叶片提香;我则是做了道儿时常见而现在难寻的家乡街头小吃——甑儿糕。希望我们的料理可以给你带来新的创作理灵感。


用黑蒜來給鷹嘴豆泥調味,同時用少許卡宴辣椒粉來令味道立體。出來的效果非常驚喜,鮮甜濃郁的同時個性鮮明,足夠平衡味噌紫甘藍的鹹鮮。

Driscoll:無邊暗夜中總有光亮在孕育

對中文讀者而言「蒸」是大家頗熟悉的料理方式,簡而言之「蒸」就是用水蒸氣加熱食材。我一向覺得「蒸」是一種頗「中庸」的烹飪方式,它介於「煮」與「炒」、「煎」、「烤」之間,比「煮」容易保留食材自身風味,但就不及「炒」、「煎」、「烤」帶來的味道深度。

但「中庸」並不意味著無趣,若運用得當,「蒸」完全可以成爲令食材風味得到極好呈現的烹飪方式。爲了呈現「蒸」的特質,這期食物•對話我設計了一款素食料理,選取了紫甘藍來做核心食材。有過煎、烤紫甘藍經驗的人都知道,切大塊的紫甘藍煎、烤頗耗時,且需加入較多油脂。但若採用先蒸後煎的方式,省時的同時亦可保留食材內部水份,而快煎則鎖住表層風味,形成外脆內軟的對比。同樣採用兩步料理方式的還有洋蔥。洋蔥生食時較辛辣,而在這道料理中我設定的洋蔥角色是串聯紫甘藍和鷹嘴豆泥,需要它的味道平緩柔和。蒸過的洋蔥綿軟鮮甜,再加入青金桔汁、味霖和少許楓糖漿醃製,清爽酸甜間爲整道料理帶來輕盈。

甜豆蘆筍伴鷹嘴豆泥中我曾介紹過鷹嘴豆泥(hummus)的製作方法和搭配建議,通常在做鷹嘴豆泥時都會加入蒜來增加味道複雜度,這次想嘗試用黑蒜替代新鮮蒜的效果,就用了黑蒜來給鷹嘴豆泥調味,同時用少許卡宴辣椒粉來令味道立體。出來的效果非常驚喜,鮮甜濃郁的同時個性鮮明,是近段時間嘗試的調味搭配中最喜歡的。

構思這款料理時原本打算用味噌+楓糖漿來給紫甘藍調味,但在試了黑蒜鷹嘴豆泥的味道後就決定只用味噌,因黑蒜給鷹嘴豆泥帶來的甜度已足夠平衡味噌的鹹鮮,若再用楓糖漿反而會破壞整體風味的平衡。這道料理的具體做法我單獨寫了食譜——味噌紫甘藍伴醃洋蔥黑蒜鷹嘴豆泥,有興趣的可以去讀。

世界各地,越來越多的反抗者站出來,以身抗暴——警察暴力、制度暴力、社會觀念暴力,以一種看似激烈的行爲表達對現有秩序的不滿。以年青人爲主的反抗者想要一個更公平、更正義的世界,然而統治者無能也無意回應反抗者的訴求,只是用更大的暴力和一套受外力煽動的論述來回應反抗。

幸或不幸,我們生活在一個「大時代」,年青世代對世界的認知邏輯和對未來政治的想象不再受統治者制約,這必然對固守舊秩序的「老人」帶來衝擊,而衝擊必然帶來動盪,動盪則會產生新的可能。不要貪戀那原本就問題重重的「秩序」,不要害怕那隱藏的痼疾被揭開。打開自己,迎接新的可能和對新世界的想象,永遠不要成爲「老人」,無論在什麼年紀,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。也要相信在無邊暗夜中總有光亮在孕育。


蒸制后的粉丝变得Q弹饱满,鱼肉细腻柔软,调味汁酸辣开胃,而柠檬屑和lemon thyme负责清新。食材各自精彩,在风味上却彼此和谐交融。

Lulu:东南亚的小清新

蒸是以水蒸气作为导热体,来给食材加热的料理方法。操作简单,也不用一直呆在厨房,是很适合夏季的料理方式。疫情早期购入了一包冷冻巴沙鱼,这次准备拿它来做料理。

传统的蒸鱼,搭配酱油蒜末,自然是规规矩矩的好味道,却少了点新意。从最基础的咸味开始构思,我这次想以鱼露作为咸鲜的来源。鱼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中国。最开始是用黄豆、鱼和盐一起发酵,但到汉朝,已经发展出仅利用黄豆发酵制品,和鱼类发酵品分离开。渐渐的,对于鱼发酵品的使用,大多集中在亚洲南部。

福建和潮汕,擅用鱼露,但我对于鱼露的了解,主要是通过越南菜。用鱼露、青柠汁、大蒜和辣椒调味的nuoc cham sauce,是很基础的蘸水,开胃清爽,可以来搭配米粉、肉类或海鲜。

首先将鱼做一个简单的腌渍,加入盐、米酒、鱼露,白胡椒、香菜籽粉抓匀。另外用温水泡一板绿豆粉丝,洗一些四季豆,斜切成段。将四季豆铺在盘底,码上粉丝,鱼块,盖上百里香和西芹叶子,让芳草清香在蒸制过程中和鱼肉融合,大火蒸制8分钟。

蒸制过程中,调nuoc cham sauce,用干辣椒替代了新鲜辣椒,刨了些柠檬皮,最后加了清水稀释,降低鱼露的存在感。待鱼蒸好之后,捡去上面的西芹叶子和百里香,淋上味汁,摆上新鲜的百里香。蒸制后的粉丝变得Q弹饱满,鱼肉细腻柔软,调味汁酸辣开胃,而柠檬屑和lemon thyme负责清新。食材各自精彩,在风味上却彼此和谐交融。我将制作过程整理成了食谱 “东南亚风粉丝蒸巴沙”,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去读。

上期的食物对话中,我提到了自己的迷茫,在这里想分享Driscoll给我的回复:“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,而改变了自己也就改变了世界。” 共勉。


这道夏日风格的“香辣藿香蒸丝瓜带鱼”,与传统的“本味清蒸鱼”有所区别,加入了青花椒、蒜片与干辣椒炸香的“香辣油”,并放入新鲜藿香叶片提香。

巴巴:蒸鱼的小心思


从四川回上海后就张罗着了搬了家,已经许久没有自己在家开火煮饭了。最近搬好后也仅做了些“蒸煮”类的简单菜品。
自从三年前买了蒸烤箱之后,“蒸”成了日常生活中最高频的料理方式之一,无油烟、简单快捷,即使忙碌也能在家吃饭。
疫情严重的春节期间,和老爹一同日日呆在上海的小屋里,每周至少会做三次“青花椒香辣油蒸鱼”,从来对食物没什么过多要求的老爹,以筷子投票,是难得一见他如此喜欢的食物。
搬来了门口就有许多食材店的街道,有了更多对于食材的选择和要求。因为正值禁捕期的缘故,带鱼都是海钓,没有拉网捕捞对带鱼身体鳞片的破坏,而且也没有经过冷冻和水泡,如lin所形容,像锡箔纸般银光闪闪,每次从鱼店前经过,都要眼馋许久。
丝瓜是我这几年夏天最痴迷的蔬菜之一,今年也尝试自己种了老品种的八棱丝瓜,但因为搬家而被迫拔掉了,心疼许久。幸好能买到新鲜如同新摘的品质,也安心了几分。
于是将各个元素相结合,做了这道夏日风格的“香辣藿香蒸丝瓜带鱼”。与传统的“本味清蒸鱼”有所区别,加入了青花椒、蒜片与干辣椒炸香的“香辣油”,并放入新鲜藿香叶片提香。
藿香是在四川广泛种植的香味蔬菜,类似于小茴香+紫苏的香气,常常添加在家常风味的烧鱼中。许多人闻风色变的“藿香正气液”,也是我们夏天出门前必喝的祛暑清热好物。
惊恐不安之间,已经过了半年,许多事情还没来得及变好,又有了更糟的事情出现,不让每一天虚度,将寻常过得有意义,祈愿一切早日安好。


早点摊上的每一种食物都流淌着市井街巷的血液,它们的烟火气总能带给人真实的幸福感。

Lin:热气腾腾的甑儿糕

说起蒸的食物,总会第一时间想起清晨早点摊上弥漫着挥散不去的热气。不论是蒸包子馒头、还是煎饼果子热豆浆,又或是小馄饨和辣糊汤,每一种食物都流淌着市井街巷的血液,它们的烟火气总能带给人真实的幸福感,也让在国外的我十分想念。

小时候家附近的早点摊里有一样我爱吃的小食,本地人都叫它“甑儿糕”。甑是古代的一种炊具,其底部有许多小孔,相当于现在的蒸锅,利用蒸气将甑中的食物蒸熟。甑儿糕便因这个古老的炊具而得名。

摊主会提前准备用糯米粉、粘米粉、白糖和清水混合制成松散的糕粉,因为糕粉中有糖,所以糕自带些许甜味,但通常还会填入芝麻糖作为馅料。制作时只需将糕粉和馅料依次舀入特制的锥形木头模具中,盖上盖子,蒸三四分钟就熟了。倒扣或轻推下面的活底,蒸好的糕就滑了出来。甑儿糕个头不大,两三口便下了肚。长大后这样的摊子越发的难寻,偶尔遇见便像是逮不着一样买上许多。

前些年有幸遇到一个买甑儿糕的摊子,学会一种新的吃法:把蒸熟的糕拍扁,铺上小菜或者芝麻糖,再配上酥脆的老油条碎一并卷起。拍扁的糕不再松软,而添了几分韧劲,像是蒸饭包油条的姐妹篇。不知是不是宅家后遗症作祟,这几日想吃甑儿糕的心愈烈,便借由本期食物对话来一了心愿。

糯米粉和粘米粉的比例是这道小食的关键,我前后尝试了几种不同的配比,最后确定了一种我个人比较喜欢的,糕体既松软又不易散开。传统的木质模具难买,这里我也用竹质蒸笼结合纱布来代替。制作方法十分简单,我写成了食谱,感兴趣的可以跟着做一做。

我迫不及待的拎出蒸好的糕,隔着纱布都觉得有些烫手,咬着牙吹着气取出它,切开便看见藏在里面的芝麻糖在向我招手。一口咬下,那熟悉又幸福的味道瞬间就把我带回了小时候。许多时候我会感谢自己有下厨这种消遣排压的方式,犒劳肚皮的同时又可以让身体自由跟随味觉穿梭时间和空间。


謝謝你讀到這裡。若你對我們的內容有興趣,網頁版讀者可點擊網站任何一篇文章右側欄上端的「透過電子郵件關注我們」;手機端可以直接點擊屏幕右下角的「關注」輸入郵件地址,用電郵訂閱我們的內容。同時,也可以在微博關注「食物对话 」,同我們一起用食物探索未知。

Screen Shot 2018-07-01 at 08.01.26

發表留言

在 WordPress.com 建立網站或網誌

向上 ↑

使用 WordPress.com 設計專業網站
立即開始使用